【記者夏太育/ 台北報導】臺北市中山區的大直植福宮,自清代以來即為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百年來香火不絕,宮廟不僅承載著居民心靈的寄託,更在時代變遷中展現「守護地方、回饋社會」的責任感。這份延續百年的善念,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公益實踐。
在主委陳志堂的帶領下,植福宮長年參與社會公益,將善款與物資持續挹注到需要支持的家庭與團體。今年除了延續往年的提貨券捐贈外,更加碼捐出500斤白米,象徵著讓社會更多角落感受到穩定與安心。陳主委強調:「廟宇不只是信仰的所在,更該是社區互助的力量來源。」
雷特氏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發展疾病,患者多在嬰幼兒時期出現症狀,如語言退化、失去手部動作控制、伴隨呼吸或癲癇問題。這些病徵使得照顧家庭的日常挑戰倍增,需要投入大量心力與資源。正因如此,植福宮的善舉,不只是物資上的幫助,更是一份陪伴家庭面對困境的力量。
「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黃偉祥表示,感謝植福宮與陳志堂主委多年來的支持,讓家庭在壓力重重的處境中,得到安心與鼓舞。他指出:「每一次善舉,都像是一雙推動我們繼續前行的手,讓病友與家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此次合作,不僅展現了宗教場域與公益團體的攜手,也突顯了社會支持對特殊家庭的重要性。大直植福宮的付出,讓信仰傳承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當善意持續流動,社區便能因而凝聚更深厚的人情與信任。這份跨越信仰與公益的合作,正是社會溫暖最動人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