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莉莉,兩個月內喝茶包瘦了20公斤,連黃斑都消失!」 這類誇張的減肥廣告,幾乎每天都在社群媒體、電視或網頁廣告上出現,讓許多人心動。然而,這些所謂的「神奇產品」,真的有效嗎?衛生局長徐迺維提醒,食品、化妝品不是藥品,無法達到減肥、美白、降血脂等療效,這類廣告很可能涉及誇大不實,消費者應當心避免花大錢卻得不到預期效果。
衛生局統計,違規食品廣告最多的類別前三名,第一名就是「減肥瘦身產品」。許多業者為了吸引消費者,會用「減重成功案例」、「食用前後對比照」等行銷手法,強調產品的「奇蹟般」效果。這些廣告常使用「減肥、排油、阻斷脂肪吸收、擦的就能瘦、美白」等關鍵詞,吸引消費者購買。然而,這類宣稱通常並無科學根據,甚至違反食品安全法規。
此外,許多化妝品廣告也誇大效果,讓消費者誤以為能像藥品一樣「治療」肌膚問題。事實上,依據衛生法規,化妝品僅能潤澤髮膚、修飾容貌,無法改變肌膚根本狀況。
為避免掉入誇大廣告的陷阱,衛生局提供消費者「停、看、聽」三步驟:
停:購買前,冷靜思考是否真的有需求,避免衝動消費。
看:仔細閱讀包裝標示,包括進口商、製造商地址,確認是否來自合法來源。
聽:諮詢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選擇適合自身健康狀況的產品。
有些消費者因為對廣告詞深信不疑,購買高價保健品、減肥產品,最後發現效果不如預期,甚至影響健康。例如,有些減肥產品含有未經核可的成分,可能導致心悸、腹瀉、內分泌失調等副作用。
衛生局強調,減重應透過健康飲食與運動,不應輕信來路不明的減肥產品,如果對食品、藥物及化妝品有疑問,可撥打食品藥物管理科專線03-9332779查詢,確保自身健康與權益。
消費者務必謹慎選購,不要被「速效」、「神奇」、「免費體驗」等關鍵詞吸引,避免成為受害者,花錢又傷身!
(圖/宜蘭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