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永漢/屏東報導】由屏東縣阿拉依法樣文化發展協會主辦的《大武山下・古謠音樂祭》於週末圓滿落幕,吸引超過 300 名族人與青年參與,較去年成長 35%。今年活動以「三代共唱」為核心精神,不僅邀請多組傳統歌者與青年音樂人演出,更透過家庭合唱展現文化在日常中的延續力。

古典儀式隆重揭幕 勇士舞與琴聲向祖靈致敬
開幕儀式於下午 2 點正式展開,由「來義青年・京武」以《iyuljalja》《ciracira》兩支勇士舞揭開序幕,氣勢震撼全場。隨後由卓秋琴與藍石化團隊帶來開幕曲《inal jaina》,以古琴聲轉換場域氛圍,象徵敬意與祈福。
屏東縣阿拉依法樣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華加志表示,古謠不是舞台表演,而是族人與祖靈的語言;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目前仍保留完整祭儀的族群不到六成,本次儀式對於文化保存具有重要意義。

十餘組團隊展演 多層次呈現排灣文化
今年演出陣容多元,涵蓋教師、校園團隊、原民樂團與家庭組合,包括:
屏東縣原住民歌謠教師合唱團(周明傑):〈鬼湖之歌〉、〈田野情歌〉
侯苡樂:〈lu li mai〉、〈si li si li〉
羽・擊擊藝術(峨達斯):〈lulimai〉+擊樂展演
艾秧樂集(丹耐夫正若、烏瑪芙):〈ijiyulji〉、〈maciluma〉、〈念念〉
地磨兒國小(陳彥儒):〈你是誰〉、〈天籟〉等六曲
卓秋琴:〈enelja〉、〈懷念朋友之歌〉
來義高中(文潔):慶豐收樂舞、〈Thank you〉
藍石化:〈isatjegalji〉、〈nalivalji〉
泰武村古謠隊(阮惠珍):〈伊拿拉伊拿〉、〈拉伊拿夕〉
蔡清安:〈naluwan〉、〈alijyus〉
現場最受族人感動的時刻來自「三代同台」段落,多個家庭由祖父母、父母到孩童共同演唱。研究指出,古謠歌詞中約七成為古語詞彙,是語言復振的重要載體。

文化在餐桌延續 晚宴交流拉近部落世代
傍晚 5 點 30 分後進入晚宴時段,由哈雷樂團、林廣財、卓秋琴、蔡清安等人輪番演唱,使活動氛圍更加溫暖。長者分享歌謠故事、青年交換創作心得,文化在餐桌之間自然流動,象徵古謠不只在舞台上,而在生活與情感中持續傳遞。

協會:明年擴大舉辦、推跨部落交流
阿拉依法樣文化發展協會表示,活動舉辦三年以來,族人參與度逐年提升。明年將規劃擴大規模,加入跨部落交流舞台、語言工作坊及家庭古謠營,期望讓更多青年能在歸鄉與歌聲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