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永漢/江西南昌報導】5 月 12 日,江西南昌陽光明媚,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 兩岸傳媒記者。他們滿懷期待地走進博物館,近距離參觀展出的海昏侯劉賀墓主棺玉器,在千年古玉的溫潤光澤中,感受漢代璀璨文化的獨特魅力。
海昏侯劉賀墓堪稱考古界的一大奇跡,是中國目前發現的結構最完整、佈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列侯墓園。這座墓葬的發掘,為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內,大量出土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金器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五銖錢整齊排列,青銅器古樸厚重,玉器溫潤精美,竹簡承載著千年的智慧,這些各類珍貴文物共同構成了一部反映漢代鼎盛時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書。
此次參觀的主角 —— 海昏侯劉賀墓主棺玉器,以極高的工藝水準與文化價值驚豔眾人。其玉璧採用新疆和田白玉為材,質地緻密純淨,油脂光澤柔和內斂。玉璧主體運用 “遊絲毛雕” 技法,以細若遊絲的陰刻線條勾勒出雲紋與穀紋,線條纖毫畢現卻剛勁流暢,展現出漢代玉器 “漢八刀” 工藝的簡約雄渾與 “遊絲刻” 的細膩精微;部分玉璧還採用 “出廓紋飾” 設計,在璧體邊緣雕琢龍鳳等祥瑞圖案,通過高浮雕與鏤空雕相結合的手法,使紋飾層次分明,立體感十足,彰顯出漢代玉器獨特的藝術審美。
玉劍具系列更是漢代玉器中的精品典範。劍首採用圓形平面設計,表面以淺浮雕工藝雕琢柿蒂紋,紋路對稱規整,線條圓潤流暢;劍格以 “一器兩色” 的和田玉製成,巧妙利用玉石天然的顏色差異,在獸面紋的眼部與口部雕琢深色部分,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配合陰刻的鬍鬚與獠牙,將神獸的威嚴霸氣刻畫得淋漓盡致;劍璏則運用 “隱起” 技法,使表面紋飾微微凸起,與平滑的玉面形成明暗對比,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與立體感。
而玉佩組則展現出漢代玉器的靈動之美。其由玉璜、玉珩、玉珠、玉管等多件玉器串聯而成,遵循 “君子比德于玉” 的禮制規範,在玉璜上運用 “透雕加陰刻” 的複合工藝,雕琢出展翅欲飛的鳳鳥與纏繞盤曲的花枝,鳳鳥的羽毛通過細密的短陰線刻畫,栩栩如生,花枝藤蔓則以流暢的曲線勾勒,盡顯柔美之態。整套玉佩在設計上嚴格遵循漢代 “組玉佩” 的佩戴制度,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蘊含著深厚的禮制文化內涵。
南昌漢代海昏侯劉賀(前 92 年 - 前 59 年),出生于古昌邑國昌邑縣(今山東巨野南部),他的身世極為顯赫,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 。西漢元平元年,漢昭帝駕崩,膝下無子,劉賀作為皇室宗親,被朝中權臣霍光等選中,急赴長安繼承皇位,接受皇帝璽綬,承襲皇帝尊號,成為西漢第九位皇帝。而,據《資治通鑒》記載,劉賀在即位前就生活作風較為放縱,“在國素狂縱,動作無節。武帝之喪,賀遊獵不止” 。在位僅僅 27 天,他便因行為乖張,不符帝王禮制,被霍光聯合眾臣以 “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 為由廢除,詔令其回到故地昌邑。不久後,昌邑王國被廢除,降為山陽郡。元康三年,劉賀再次被貶,被封為海昏侯,前往當時地處偏遠、荒涼偏僻的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就國,自此遠離了政治中心,再也未能踏上家鄉故土,故而被後世稱為海昏侯。四年後的神爵三年,劉賀在鬱鬱寡歡中去世,享年34歲。
但隨著海昏侯墓的發掘,出土文物從多方面還原了一個更為真實的劉賀。墓中出土的 200 枚竹簡,印證了他愛讀書的一面;火鍋、燒烤架、蒸煮器等廚具,展現了他對美食的喜愛;琴、瑟、編磬、編鐘、排簫等成套樂器,表明他像其他貴族一樣重視禮樂。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劉賀被廢或許並非單純因其個人品行,更有可能是因不願成為霍光的傀儡皇帝,從而觸怒權臣,淪為了權力爭奪的犧牲品。
此次兩岸傳媒記者參觀海昏侯劉賀墓主棺玉器,具有非凡的意義。玉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不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這些精美玉器中,兩岸傳媒記者可以深切領略到漢代高超的工藝水準以及古人對美的獨特追求。通過對這些文物的參觀與報導,將有助於加深兩岸同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與情誼。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已成為展示江西歷史文化的重要視窗。未來,博物館將繼續發揮其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不斷豐富展覽內容,創新展覽形式,吸引更多遊客和學者前來參觀、研究,讓更多人瞭解海昏侯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